發射塔架前的北斗人合影。 |
這位航天“老兵”所在的隊伍,成功研製出長三甲系列火箭,後者成為中國唯一的“北斗專列”。2000年,長三甲系列火箭發射中國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,至今共進行了44次北斗發射,將全部北斗衛星成功護送升空,發射成功率達100%——即便放眼世界航天舞台,這樣的成績也比較罕見。
然而,在“北斗專列”的研製過程中,這支隊伍面對的挑戰是,既要有穩定的技術狀態,又要不斷改進提高火箭的適應力和可靠性,這一度被認為是“魚與熊掌,不可兼得”的挑戰。
為了“魚與熊掌”兼得,胡煒帶領當時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總體設計團隊,僅用幾年時間,就完成了以多窗口發射技術和複合制導技術為代表的多項技術攻關,攻克了低溫火箭運載能力提升、低溫加注後長時間停放等研製難題。
近日,中青報·中青網記者走近了這些90後航天人。
改變30年不變的流程
今年30歲的朱平平,雖然是火箭研製團隊裡的年輕面孔,但是擔任長三乙火箭動力系統指揮的他,已經是研製團隊的骨幹。隊伍裡還流傳著他的幾則故事。其中一個和火箭加注有關。因為火箭加注的所有環節,朱平平都必須在場。
在一次火箭執行北斗任務時,意外突然發生。
June 30, 2020 at 10:33AM
https://ift.tt/31sWQMH
北斗總體設計團隊平均年齡不足30歲 - 中評社
https://ift.tt/2CbzQXM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